中新社梅州8月29日電 題:廣東蕉華以“僑”特色建設“美麗鄉村”
  作者 楊草原 蔡欣欣
  “我退休兩年了,每月都有退休金,在政府的幫助下又住上了這麼漂亮的房子,感覺現在的日子比我遠在印尼的胞弟還要好。”在廣東省蕉嶺華僑農場南一僑心居,62歲的歸僑潘正雄在自家新裝修的“別墅”里跟記者聊起了家常。
  潘正雄和南一僑心居35戶人家的房子剛剛完成升級美化工程,2014年3月這裡被當地政府選作“美麗鄉村”建設示範點,籌資300多萬元人民幣統一裝飾了圍牆、屋頂、外廊等,對村容村貌進行了全面改造。由於該村安置的都是印尼的歸僑,改造後的村子充滿了東南亞特色。
  置身在南一僑心居,一棟棟二層小樓被青山環抱,清新的原木色系、簡約的鐵藝外圍、大氣的露天外廊,整個建築的裝飾顏色控制在棕色或咖啡色的範圍,看起來自然古樸,處處透露著異域風情。
  就在幾年前,村裡人住的還是土木結構的瓦房,而且是剛歸國的時候建造的,已經住了40多年。
  潘正雄所在的蕉嶺華僑農場成立於1960年,陸續安置了來自印度尼西亞、馬來西亞、越南等14個國家和地區的歸難僑4800多人,現居住歸難僑約1600人,南一僑心居是印尼歸僑最為集中居住的地方。
  南一僑心居的改變是從2007年開始的,為改善歸難僑的居住環境,蕉嶺華僑農場實施了歸難僑安居工程。先後推出了三期工程,共解決了379戶困難歸僑家庭住房難問題,南一僑心居建設是當時的首批示範工程。
  工程採取歸難僑原地拆舊建新、統一規劃、政府、農場和個人三方共同出資的方式興建。“當時建房一共發了8萬多元,各級政府補助了近兩萬元”,潘正雄說。
  房子建成後,潘正雄陸續添置了傢具、家用電器,還接入了互聯網,屋子裡字畫、瓷器等各種飾品把130平方米的小樓佈置得格外溫馨。由於濃郁的歸僑文化特色和統一建造的住房,在當地政府啟動“美麗鄉村”建設時這裡成了示範點。
  “轉眼間50多年過去了,沒想到今天的生活會這麼好”,潘正雄滿懷感慨。
  潘正雄1961年跟隨父母還有四個兄弟姐妹從印尼回國,一家人被安置在蕉嶺華僑農場,回國不久他的父親因意外去世,由母親渣娜把幾個兄弟姐妹撫養長大。回國時潘正雄9歲正在讀小學,回國後他繼續完成學業,初中畢業後開始在當時的生產隊開山種茶,成為一名農場職工,後來做了生產隊長。2012年潘正雄從農場退休,每月可領取1800元的退休金。
  潘正雄今年89歲的母親渣娜是印尼人,還保留著印尼的生活習慣,潘正雄理解母親撫養自己的不易,對母親非常孝順,潘家偶爾會做些印尼菜,會叫上周圍同是歸僑的鄰居一起分享。
  潘正雄還有個弟弟在印尼生活,由於生活貧困,他們家歸國前把弟弟送給了別人收養。潘正雄一直保持著和弟弟的聯繫,上個月通電話得知弟弟身體有些不適,他知道弟弟在那邊做工辛苦,正準備匯些錢過去。
  潘家的客廳里有一幅十字繡,繡著“家和萬事興”幾個大字。潘正雄說現在家庭和睦,鄰裡團結,生活越來越好,村子從內到外都是美麗的。
  蕉嶺華僑農場場長劉洪洲介紹說,“美麗鄉村”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,他們在北部和南部各規划出占地100畝的“美麗鄉村”示範點,保持著原居國的文化習俗和獨特的“歸僑文化”,下一步還會配套農村文化活動場所,建成有華僑農場特色的“美麗鄉村”。(完)  (原標題:廣東蕉華以“僑”特色建設“美麗鄉村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e51oefaq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